2007-10-29

过于平淡了,整点BT的

  本周最大的业余时间贡献给阅读,结果到后来考虑起哲学问题了,但是一开始研究学术问题就发现很难下笔,因为记点生活流水帐没啥好说的,但写的社论时评争议就大了,再上升到学术高度那就必须要掐架了。但是人总是喜欢研究自己不明白的东西,胡乱以记之。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启发思维。没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创造性的观点,批判者不要从这两点上入手。另外,如果现在不是闲极无聊,请勿阅读,原因看了就知道。


信息爆炸和筛选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泛滥,人类更加容易获得信息,当然牺牲的是质量。三千年前人们要依靠时代建筑的烽火台来传递消息,现在的人们只需要一个回车便可以和地球另一端的人自由沟通,由此也引发了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人们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信息本身没有价值,劳动才具有价值。但信息具有放大镜的效应,一般的劳动在信息的放大下创造出成百上千倍于原来的价值,同时,没有整合到劳动中的信息如同满街的广告牌一样游离在这个社会中,成为这个时代文明的附庸和见证。由此,人类需要筛选信息的需求前所未有的巨大:因为创造信息的成本过低导致了供求天平的倾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社会的资源很大一部分用于创造信息、交换信息(光纤、服务器),但这部分的资源并没有带来直接的回报——世界上的有形价值增长远远低于无形价值,由此一部分有形的资本会过度到无形的资本(google的惊天股价),而无形资本的不稳定性导致更多有形资本的风险,由此,风险衍生出来的金融业泡沫延续网络泡沫的下一个阶段显得顺理成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而信息将成为这一经典原则的强大催化剂。(这一段写的及其飘逸,我的理论框架还没成型,信口胡说,欢迎批评!)而信息的筛选,注定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主流声音(从历史可以发现互联网走的是 粗放式建设 门户——粗放式泡沫 崩盘——精细式建设 web2.0网游等——精细式泡沫 google 的路子),那么有理由相信,信息社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将是对于庞杂信息的整合过程,google走在前面,但只是一小步,随后的垂直搜索也还局限在这个圈子里,真正引领潮流的应该是针对于个人的信息筛选服务,那将是信息时代的一面新的旗帜,当然也要依靠于技术的进步和人思维的变化,下一节主要谈人的思维的变化。

此节的核心是:10年内将会出现类似google的信息筛选价值型服务,信息的理论和价值有没有更加明确的理论和模型支持?

诱惑和集中

  大学时记忆最深的一句话是唐sir说的我们和他们那一代最大的区别是我们面对的诱惑太多了,后来这句话盘踞我的脑袋三年不曾消散,从自己实实在在走过的路来看,这个论断简直就是一针见血。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心无杂念,一心只读圣贤书,只为高考一个好分数,高考不是我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过程,高考就是我人生的最终极目标。在这样的强大信仰的支撑下,我经历了北京同学们完全没法想象的高中生活(无贬义),并且强烈克制了自己的朴实欲望,如玩游戏,找女朋友等。当然那段时光苦不堪言,现在我依然无法回首,但是走向大学之后,一下子走进了欲望和信息的海洋,我发现自己在人类群体和历史进程中的渺小,便努力探求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得益于网络的帮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人类最本质的欲望和无法抗拒的诱惑。
  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求大家都知道,但仅限于“知道”,并不能运用。实际上,人最软弱的时候就是发现自己5个层次上的需求都有巨大的缺口,而无所不在的诱惑将会填满这一切(表面上),有几个人能坚守一点心意,面对诱惑毫不动心呢?实际上诱惑背后是欲望,人在欲望的激励下爆发出来的潜力无可厚非,但过多的诱惑使得我们完全迷失了价值观和判断力,当理性无法指导方向的时候,人们马上臣服与自己的理性,极端一点话就变成了官能小说中动物一般的角色。而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中完全不像是主人,更像是奴隶,时时刻刻向自己的欲望低头,向自己不能完全控制的东西低头。而当伟大的人类的思维,也已经复杂和成熟到了可以理解现实的一切的时候,
  为什么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一般人的理解是太聪明的人没法专注,这只是表像。其实聪明过头往往变得谨慎,把风险看得太清楚就失去了赌博的勇气,而这个世界赌场之上,我们只能听到赢家的声音。那些不太聪明而又输掉的人有多少呢,这样产生了一个悖论,我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不是最优,但却找不到一个最优解,只能发现现存的最优解误差过大,不知道在运筹学博弈论上这种情况当作何解。

本节的核心是:当今世界诱惑太多,抵制诱惑很难,集中注意力很难,但拒绝诱惑并不存在实证的正确性,我们指导实践的理论从哪里寻找?

历史

  历史斑驳,论者纷纭。同一本历史,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智慧;不同的历史,相同的人得出相同的法则。古往今来引喻失义的人太多,导致我们抱着金矿却不知如何开采,精神上反倒饿死在故纸堆里。看得越多,疑惑越多,发现问题越多。坏人好人再也不像小时候一样泾渭分明,却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走这个左右摇摆的圈圈不知所踪。信念和景仰在小时候艰难地立起,又在长大后被一次次雨打风吹,为什么我们不能更加容易地靠近真理?为什么不能把大学课本放到小学?在聪明的小朋友绞尽脑汁表现出大人世界的“童趣”时,何不更加直接地放任他们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当成人们畏惧到不敢同时表达自己的感情和世界的真实,他们还有力量守护古老的潘多拉盒子吗?
  暴力、色情、罪恶,这些实实在在存在我们身边的东西却令从尸体堆从爬出来的统治者们无比畏惧。人类的骨骼和血脉确实如此脆弱,无法和铁石相抗;人类繁衍至今依靠的是本能的欲望,而非痛苦的禁欲;人类本质的恶劣一天都没有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过,尽管现在很和谐。历史是否过于温存?我以前曾看过一些“禁片”,绝对的真实行刑,比SAW三部系列中的情节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自认心理承受能力尚可,依然无法忍受,看到一半便几近呕吐,由此又可以推论,这个世界上确实还是有我们不能承受的一些东西的,即便是抽象的想象。来一段凌迟的表述吧(心理承受能力低者跳过):
  亚洲和中东的民族尤为偏好此刑。该刑的关键在于将人体零敲碎打,直至死去。
  波斯帝国对于反叛者的凌迟是四等分四等分地切。罗马人处理女犯时先割去双乳,对男犯则先去其生殖器。希腊人在割肉时还要加上剔骨的程序,弄得犯人每个都像木屑填充的布娃娃。但比起中国人,其他民族都显得粗糙。中国人将凌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使之堪称绝技。
  行刑开始时,刽子手会巧妙地一刀剜去犯人的喉结,以免他喊叫。然后迅速地出血包扎伤口,最先动手的部位是背,每刀割下的肉必须只有指甲盖大小。杀一个成年人必须要施3357刀,刀刀须见血掉肉,要用大白瓷盘将其贴在上面供观众鉴赏,并要得到赞赏,如果犯人在规定刀数前死去,刽子手将被观众嗤之以鼻,并有可能丢掉饭碗。
  而历代行刑方法也有区别,一般是切八刀,先切头面,然后是手足,再是胸腹,最后枭首。但实际上比八刀要多,清朝就有二十四刀、三十六刀、七十二刀和一百二十刀的几类。二十四刀是:一、二刀切双眉,三、四刀切双肩,五、六刀切双乳,七、八刀切双手和两肘间,九、十刀切去两肘和两肩之间部分,十一、十二刀切去两腿的肉,十三十四刀切两腿肚,十五刀刺心脏,十六刀切头,十七、十八刀切双手,十九、二十刀切两腕,二十一、二十二刀切双脚,二十三、二十刀四切两腿。
  实际执行时,还有更多的,最多的是明朝作恶多端的太监刘瑾被割了三天,共四千七百刀。到公元1905年的光绪年间,凌迟刑被废除。


本节的核心是:历史中存在极大的浪费和无效率,在痛苦的真实和虚伪的幸福,你会怎么选?

思想和哲学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不思考,那末就该灭绝了吧。只要人满足了第一层次的需求就会开始胡想,所以俺现在已经不满足于看哲学水平比俺低的人写的书了,以后看书的方向从纯学术的史实向意识流的哲学转移。因为太晚了,明天还要上班,就不瞎想了,有时间以后慢慢探讨。

感情

  这段文字还没想好,再说关系前途,想好了也不能随便写(影响多不好啊,以终为始!),过两天研究下相关的学术理论之后理顺了写个加密的,密钥征订现在开始,截止到我写出来为止,十年解密,不知道我将来的老婆看到了有啥感想:)

  回到现实,睡了,以后每天背单词。

PS:本文纯属意识流,并不为读者的逻辑所考虑(以前一直是注意方便阅读的结构和逻辑)今天看过这篇文章不要被吓坏,一定要能理解:这些问题都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方向,所以朋友们需要理解多年以来在我所思考问题的深度和BT度,也希望N年后自己看到这篇文章还能理解现在的心境,给与回忆录的撰写一点方便(万一我牛了呢)。

3 条评论:

匿名 说...

你高中的时候没有女朋友?骗人……

狼朗 说...

没有……

苦瓜 说...

哦,那暂且相信好了。你的主页怎么进不去啊,都看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