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5

读明史有所得,有所想

  在开始写下这篇文章之前,先严重检讨一下自己刚才的失误,十七大,我多了一个不能忘记的理由……实在是太2了,估计上班上多了把脑子上昏了,另外Google绝对是史上最强双刃剑。不过话说回来了,小错不断,大错不犯,我已经有日子不犯小错,思想上多少有些麻痹(大意了!),今日之事,必当日夜以记之(发现我说话不对劲了吧,理由在下面)。

  截止到今天,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看到结尾(今天早上看到4点多……),加上原来看过的《万历十五年》,和即将要看的《剑桥中国史》《国史大纲》中的明史部分,仿佛身处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海之中,意犹未酣。几点心得,聊以自省。

  历史之美。细细钻就每一史实,貌似随机的历史事件最后总有合情合理的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并不是唯一的答案,按照术语来说,是一个解决方案,极像是一个蕴含着各种变量的函数,随着时间轴的精确平移,这个函数在这个世界轴上落下一段连续的历史。无数人希望探究函数的方程式,但往往自己早已成为这函数的一个变量,权重过小,则无缘窥得方程的全貌;权重过大,则无法消除的负反馈将永远掩埋真像。这个函数就在一个一个变量的此消彼长中走过混沌和秩序,仿佛近在眼前,而又远在天边。

  牛人王守仁。之前我一直自诩能持唯物主义辩证法,但纵观大明两百余年,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理论结合实践”的第一强人王守仁却自创心学,深究人性的意义,按传统观点来看,当算唯心主义吧。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深受震憾,到底什么是心?什么是物?对于唯心者来说,死人一闭眼,天下皆灭,没有谁能跳出生死的圈子,也就没有人能驳倒唯心的理论;对于唯物者来说,万物顺应宇宙规则,科学一统天下,更是没有办法被唯心者辩服。而这个世界上,确实都有两者都搞不定对方的问题,比如人的本性,世界的起源,以及一切超出人类理解范围内的事情。关键的是,学术上的争论是高智商的哲学家干的活,对于大多数老百姓(应该说非理想主义者,包括政治家、资本家、工人等)来说,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好理论,依靠强大理论的实践才是正确的实践。多说一句,王守仁太牛了,同时拥有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学家、军事学家五大称号,圆满了。

  政治很重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老大。明朝舞台上上演了很多政治好戏,由此看来文革的出现是中国政治一个相当平滑的过渡,比如今台湾美国那套把戏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但是天天整来整去太没意思,于是有人去搞经济,有人去搞科学,有人去航海,有人去行医,不过到今天来看,仿佛都没落了。实际上也可能是因为过去政治太强的缘故,把其他的路子都封得太死,华夏精英全都一股脑钻进官场权谋去了,搞的其他行业人才短缺,以至于后继乏力。聆听17大胡core教诲,看来当今的社会还是需要多手抓,每只手当要硬!政治,经济,文化,一个都不能少。

  扯了半天,仿佛一点主题都没有,在哲学的海洋里转了两个圈,跑题过远,收一收,列几个命题如下:

贪官都该杀吗?

海瑞哪些地方不应该被推崇?

搞政治玩手腕的一定是坏人吗?

百姓重要还是国家重要?

怎样看待科举制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现在实行辩证法,剖析一下。

贪官不该杀,贪官只是经济有问题,不见得能力有问题,治国还是要靠人才,在公务员工资过低的明朝,找个有能力的清官成本过高。为什么不把公务员工资提高呢?这下问题就多了,先去学博弈学吧。

海瑞清廉过头,不识时务,同志关系极差。调到哪里哪里的班子全倒,四大家领导散伙,极大降低政府威信,孕育不稳定因素,百姓确实过得好一些,但是不和谐因素增加。

当官不玩手腕,坟头都可以种庄稼了,没有资格回答下面的关系国计民生问题,而历朝历代不乏圣主名臣,不谈政治那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

百姓生灵涂炭,国家外忧内患,攘外?安内?马克思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考很公平,社会很和谐;高考很残酷,学生读书都读成浆糊了。造反的问题大还是没有人才的问题大?拿着个问题去考大臣,想杀谁都行。

  否定之否定,继续分析……具体过程略。

  经过无数次的否定后,现在涉及到以下问题:

信息量的问题:谁的数据准?谁的考虑全?谁的考虑通吃古今中外前朝后世,一气呵成?

投资回报率的问题:又不是小学生,举手就给饼干吃,回答完了问题有人是要掉脑袋的!

时间的问题:时间不是静止的,世界是变化的,计划能赶得上变化吗?

  然后有个人把桌子一拍,费那劲干啥,拿个榔头抢了就跑。

  于是历史上又多了一只扇动翅膀的蝴蝶。

  万事不能如意,掩卷长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