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今天下午二面面完HP终面,感觉颇为不易,有很多感想要写,回顾一段半年前写的文章,那还是在02级的热心学长们给我们做了一次模拟面试后写下的心得感悟,现在依然觉得十分受用。
个人规划 分析-定位-提高 分析方法 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观察
面试场地的物品、场地设置、环境和面试官的表情、语言、动作、神态都是值得我们仔细观察的,可能我们从来没有如此仔细地观察过身边的人和物,但对于即将走上职场的我们观察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谁能善于捕捉到最全面,最重要的信息,谁就能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与个人目标的实现,有些东西即使一时无法理解,过一段时间以后回味同样收获
不小。观察是我们从一个学生转变成为一个职员的第一道坎,我们需要使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大脑运转的速度更快。
思考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思考,十年磨一剑,走上面试的座位时我们即将面临对我们思考能力的一个直观的体现。从思考的广度来说,能体现一个人对事物理解的全面性与创新的可能性;从思考的深度来说,能体现一个人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和逻辑性;从思考的速度来说,能体现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和综合实力。思考能力的提高突破点在于比别人多思考一点,每当在自己得到一个结论的时候再努力想想,能不能再多思考一点?能不能再挖掘一下?能不能再多换几个位置思考一下?已经想出来的结果还有那些问题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优势就体现在与比别人多的这一点上。
效率
TEAMWORK的效率很重要一点体现在与人沟通时传递信息的效率,比如我们日常用的语言大多是废话,晚上夜聊中所含的信息量就更少了,工作的时候,谁能在更短的时间和更少的语言、文字中传达更为重要的信息,谁的效率就会更高,往往一句话说出口之前大脑中已经经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层次的思考,这样的交流可能对个人来说更累,但对TEAM来说更高效。打个比方,看书比听讲座快,因为对个人来说只用考虑信息的输入,看比听快;打电话比QQ方便,因为对两个人来说还要考虑信息的输出,说比写快,综合比较后TEAM的效率更重要。
习惯
习惯成自然。我们要注意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我们要做的事情也太多太多了,知易行易、知难行易、知难行难、知易行难这4个层次的内容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做,而对于知易行难的那些东西,则要靠日积月累的操练来实现能力的提升、习惯的养成。无论是观察、思考的能力提升还是提高做事的效率的提高,都需要养成习惯才能获得持续的加速度。习惯的力量在与将可能的资源转变成为可见的效益。站在平地上我们还能想象出高山上的景色,但只有站在高山上才能想象出更高的山上的景色。
首先简要回顾一下HP的整个面试过程,10月14日网上申请,11月19日第一次电话面试,12月12日第一次群体面试,13日第二次多对一的面试,也就是终面。
网申基本没什么问题,就是两个全英文的open questions 着实花了我不少功夫,也不知道最后是否被公司看到。电话面试的时候比预约的时间提前了很多,我当时掐着表在玩魔兽Dota,激战正酣中的面试电话惊出我一 身冷汗,不过当时兴致正高,也就和电话那边的mm一阵狂侃,聊得很high,连E问都没问就完了,现在想起来也为当时120%水平的发挥颇为得意。12日 的面试的形式是预计到的群殴,好在题目十分简单,沙漠幸存者的物品选择问题,运气很好地抢到了第一个发言的机会,直接一个框架扔出来:先讨论最重要的,然 后最不重要的,然后中间的,最后微调。这个无可挑剔的框架奠定了我的leader地位。其实这种方法谁都能想到,就看谁第一个提了。当初面华为的时候就吃 了暗亏,被人把完美方案提出来了,一点表现的余地都没有,只能尽职尽责当co-worker,恰好又赶上华为7进2,十分郁闷地出局。这里有一个悖论,团 队做项目的目的是把项目做出来,过程并不重要,也并不是每一个项目都能充分体现组员的实力,但当把做项目当成面试的方法时,这个弊病就特别明显。 leader没有问题,但团队成员一方面要考虑如何把项目做到最好,一方面又要充分体现自己的特殊价值而非简单地凑个人数,这两者的博弈会严重影响临场的 发挥,而面试管的判决也往往取决于这两者的权重,teamwork spirit or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相比于一面的轻松,二面则要艰难得多,首先,在二十多个候选人中,我排名靠后,面试管已经对于前面的应聘者有了一个相当的了解,又逢晚餐时间,面试管处于 一种疲惫和饥饿状态,天时地利人和一条都不占,只能纯靠实力了。上战场前深呼吸,自我激励,想想以前high的事情,尽量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到兴奋点,自 信满满地踏入面试房间。果不出我所料,我尽量努力把互动的气氛弄得活跃一些,但面试管一个个极度无表情的面孔一次次粉碎我的希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 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就只有死路一条,即UP or OUT的概念。能到这一步的兄弟都相当没有问题,能不能上完全看发挥了,如果不能出彩是无法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的。和商业市场的规则一样,面试并不是一个 60分及格的考试,而是一个“优秀才能存在”的森林,弱肉强食的内涵被充分发挥。面试管的不配合使我难以围绕特定的主题发散开来论述,毕竟人家不感兴趣, 得赶紧换话题阿!而为了避免偌大的会议室里面沉默的尴尬,我也尽量缩短考虑的时间和等待提问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发言,即便如此,我也有几次差点发散得太远 而无法回归主题,有几次回答问题不得要领,过于着眼于宏观概念而弱化了具体的实际例子。比如关于责任的理解和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的比较,虽然我强调了自己的 观点,却无法举出强有力的例子来证明,只能以单薄而空泛的论述表明我的态度,如果说我最后不能拿到offer,这绝对是最重要的原因。看来,如何把空中的 问题落地,也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加强的与人沟通的技巧。
回过头来看看着大大小小的面试,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觉得和通信技术中的编码过程极为 相似,面试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表现自己,不是说废话,而是通过最有效率的方式和面试管沟通,让他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即相当于对信息做抽样编码 传输,尽可能地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和信噪比,并能够准确还原而没有失真。殊途同归,我一直都希望能提出超越一般技巧的原则或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并 坚信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辩证、全面而发展地解决问题,过去的经验只能叫历史,不经过修正不能作为指导未来行为的依据,而修正的指针正来源于世界的变革所 带来的巨大影响,随着高科技的日新月异,这个指针的幅度越来越大,甚至远远超过了历史在决策中的权重,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明天面完酷讯 或许我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