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8

我不入地狱,看着你入地狱?

  当历史研究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前人的观点出入很大,从不同的观点去甚至会有完全相反的结论,归根到底就变成了史实的考证,然后作为一个普通人去研究就会十分乏味,好比一个office使用者完全不必管C语言或者数据结构,但如果想把office用得出神入化就会发现缺乏必要的程序语言知识。历史科学也是一样,作为只想“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普通人,提纲挈领地抓住几个大家对于历史的观点即可,并不需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但历史不是哲学,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总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哲学的范畴,今天休息,略微研究了一点佛教精神,寥寥以白话记之。


  佛教的宗旨:提供世人一种认知自己、社会、宇宙的基本方法和逻辑,遵循该方法,人们可以找到生命意义的所在,充实人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未来的方向。

佛教理论框架的基础:

  四谛:苦集灭道。苦表示人生便是受苦,生老病死,离别爱恨,快乐总是短暂,痛苦长存;集是表示人生、这个世界的构成方式和原理,包括“五阴聚合说”(相互联系的构成方式)“十二因缘说”(解释世间人生和事物的发生和变化)“业报轮回”(因果报应,此生或者来生的报应)苦集二谛是用来解释人生的本性和原因。灭代表佛教的最高理想,超越了时空、生死的界限的寂静状态;道用来解释通向理想的方法,包括用“戒定慧”用来对抗“贪嗔痴”这三种人的原罪。

  小乘佛教:佛教分支,侧重于自身的解脱。

  大乘佛教:佛教分支,侧重于全体人类的得道和解脱。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想,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有希望他人获得快乐的动机;悲无量心:他人痛苦,我会怜悯;喜无量心:他人能够脱苦得乐,我会欢喜;舍无量心:舍掉自我的执著,平和对待敌友,并推广到所有人,不因行善而求回报,不因自己行善而自得自满

  佛教徒的三种类型:有的基于佛教因果的理论,善有善报,积极努力入世进取,追求更加美好的“因果回报”,所谓“人天乘法”;有的看到了人生苦难的方面无法超越,消极厌世,禁欲修行,希望早日超度,达到自我的解脱,所谓“缘觉乘法”;有的认识的人生的渺小和宇宙的博大,但是互相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四无量心为基础,希望以全人类为己任,愿代众生受苦,令众生受大乐,所谓“菩萨乘法”。

  佛教也提倡“解行相应”,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再对于事物和行为的解释方面,各个派系有着惊人相似,也是后来辩证法诞生的土壤。

  以上仅是今日学习之所得,佛教博大精深,但有些非我等能理解,有些已湮没在历史遗迹中,有些正在孕育着新的思想之花,一点理论配合一点实际在价值观和哲学的路上崎岖前行。

  然而仅仅知道简单的佛教理论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指导我们的行为。好比授人以渔,打渔还是要靠自己的。一般正常的生活并不会遇到这么多问题,但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加,有些问题迟早会碰到,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标准来选择我们的行为呢?以前我一直认为行善积德是不错的方式,至少心存感恩,没有愧疚,但近日学佛,发现这样粗浅低级的思维方式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就没有办法回答了,现实的要求迫使我用更加复杂的模型和框架来看待问题。

  想了一些东西,感觉太粗糙,回头先研究下方军的社会化理论然后看能不能梳理清晰点,数学没学好啊……有时间去学学博弈论去。

  这两句话一定一定要理解: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希望一年后再看到这里我已经理解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