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宏观的vison,电信网和互联网
自从据了可怜巴巴的江西电信,被牛逼轰轰的广东移动b4后,再次迎来了难得的一个外企的面试机会——凯捷咨询,虽然对这个公司的认识仅停留在世界500强,中国做得很烂的层次上,毕竟是唯一家给我面试机会的咨询公司,还是难能可贵啊!如果再把我招进去就赚high了!下午的面试自我感觉良好,总算是在长达数周的面试中扬眉吐气一回了。以前的面试不是问得我哑口无言(上来就成绩单、排名、奖学金、学术成果,那叫一个汗阿)就是我说啥她也不明白,两头不爽(眼看着说着说着那头就没动静了,或者双方同时沉默长达10秒钟,汗……),今天总算是正常发挥了一把,然后获得了生平的第一次有人夸我英语好,相当受鼓舞。在大学里面相当一度长的时间内都是自我激励,难免有点心里发虚,看来人真是个很感性的动物。
晚上放弃了去听北大的前辈们讲海外经历,暗自揣摩也能想象到差不多的情况,海外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都相当具备挑战我们视野的能力,还是那句老话,不加入AIESEC还真不知道中国有多好,强烈建议以后广泛开展这样的活动,不过我年纪大了,不能去扶贫或者作慈善了,毕竟要优先考虑职业规划了,如果刚上大学就能接触到这样一群优秀而有活力的年轻人,有足够的机会去面对充满挑战的世界村,我的眼界一定比现在更为开阔,不过在北邮这几年倒也没有虚度了,不必后悔。
取而代之我去听了世纪讲坛的4周年庆典暨一帮大忽悠的扯淡,以下是名单:
嘉宾主持: 项立刚(这个人真不是一般的2,多介绍点)通信业第一大刊《通信世界》社长兼主编,北邮世纪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毕业,长期关注中国IT业、通信业,发过较多行业观察文章,获《北京青年报》“燕京大写手”称号。参与《学电脑》等多个媒体创办。
对话嘉宾: 吕廷杰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话嘉宾: 曾剑秋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对话嘉宾: 陈金桥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博士、高级工程师。
对话嘉宾:王志东 中国IT界著名人士,新浪网创始人,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对话嘉宾: 王峻涛(相对比较不出名,多留点介绍) 1978年越级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软件专业学习,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1999年负责建立北京连邦软件公司电子商务事业部,任北京连邦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IO(首席信息官)、电子商务事业部总经理。1999年创办8848网站,先后担任总裁、董事长。该网站自1999年1月从四个人、约16万人民币起步,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的标志性企业。1999年11月,Intel公司总裁贝瑞特访华,称8848.net是“中国电子商务领头羊”;2000年1月,8848被中国互联网大赛评为中国优秀网站工业与商业类第一名;2000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称8848.net是“中国最热门的电子商务站点”;2000年7月,8848被《福布斯》杂志列入中国前十大网站。2001年,CNNIC的调查显示,8848是中国工业和商业类网站被用户访问最多的网站。于2001年1月1日起,随着8848的业务拆分,兼任北京时代珠峰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2001年11月,与西单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创立西单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目前是该公司的高级顾问。
本来还有方兴东大哥要来,后来给换成了搜狐的一个副主编,这档次也差太多了……
从开场的ppt、朗诵、布置被我心里骂了个狗血喷头,现在养成习惯了……做什么事情都得向外企靠拢,如果组织策划得连BUPTSTV都不如也实在太次了。出场的焰火倒挺有创意,不过放着林sir的亲笔签名不利用白白浪费资源俨然比当年我们做忆邮未尽的手段差远了。 至于内容不想提过多,我觉得台上的几个大忽悠都挺郁闷的,怎么就碰到项总这么2的人,提的问题不是一般的傻:1分别谈谈电信网和互联网的理念2选服务好有管制的小路还是没服务无管制的大路3吃豪华酒店还是大排档,我心里就在想,你侮辱北邮人以及我的智商也就算了,不用带着把台上的那些大哥也侮辱了吧。不过项总自己并不自知,还傻乎乎地掏出自个的手机隔着不到一米的距离一个劲地狂拍老吕发言,大哥,好歹你是个嘉宾主持阿,这回算是丢足了面子,真不知道这种人怎么就能上位的。
果然,台上的大哥们也不是省油的灯,电信网和互联网两派在自己pk之前就把项总给pk了,王志东说你那什么破比喻阿,有这么比的么,最多把电信网比作铁路,网业不分离,把互联网比作公路,网业分离阿,吕院长直接把这个比喻发挥到极致,三言两语点破主要矛盾:现在就是高新技术带来了产业链的重组,旧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大家重新洗牌呗。王总大倒苦水:国家政策不明确,收费都不说怎么收,较我们做互联网的怎么发展?陈金桥回应说国家也在探索,管治下的竞争,决策要乐观而谨慎,王总您再等等吧。基本就这么个意思,吕院长还是口舌之利不减当年,和陈金桥力挺3G,没有需求,是因为服务的需求没有被创造出来,只有看到了服务业对需求的不断拓展,才能正确地把现在的投资成本握未来的产业规模。
实际上,我认为不管什么辩论,并不在乎技巧,成败与否到最后总会归结于信息的不对称,掌握优势信息的一方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我现在不也就一直在努力学习、获取掌握更多的信息,或者说资源么?希望将来有那么一天,能够有足够的话语权,改变一些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