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30

杜家滨先生的回信

  前两天下班后风风火火赶回到学校,老杜的讲座已经开始了半个小时了,看标题貌似讲的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基本的东西,没有话筒,听的不是很清楚,不过我也不想听这些东西,此行的目的在于准备了几个问题。后来提问的时候我的位置较偏,一直没有被覆盖到……然后Q&A阶段被几个相当基础的问题(我本来不想用“基础”这个词的,想想做人还是要厚道,算了)充分占据,最后一个问题杜先生已经点到我这边了,被主持人“粗暴”打断,看表,9点整,还真是准时啊!都想骂人了……
  随后工作人员和我说可以和杜先生私下交流,我还满怀信心准备去交流下,结果发现主办的老大居然蓄谋已久,攥着老杜的手一边聊一边往外走……心想人家也不容易,满欧洲美国的把老杜请过来将讲学,算了。
  回来後躺在床上拿手机给老杜发了封邮件,表达了一下我的意愿,针对我偏市场的职位,希望请杜先生推荐一些书看,一个小时后收到回信,不过那时已经很晚了,第二天才看到,以下是回信内容(我博客看的人不多,大家也就别转载了,呵呵)。


建议你花一些时间去看消费类产品的市场策略书籍。像APPLE,P&G,Wal*Mart都是很好
的市场策略学习对象。我在国外看过介绍P&G的书(比较早)国内有介绍APPLE,
Wal*Mart的翻译书籍,都是可以考虑的。

家滨

  于是今天特别找了些保洁沃尔玛苹果的书,发现没有电子的,终于要花钱买书了……
几点感想:

老杜的启示
  先看简历:杜先生就读台湾国立交通大学(不是很有名的学校,学的还是机械专业),在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工作两年,两次被评为杰出工程师。在惠普公司工作了10多年后出任微软中国首任总裁,5年后跳到思科中国总裁,7年后退休。期间同李开复、唐骏都曾共事(为啥我总觉得后面这俩比较有名,可能一个是风头正劲的google代言人,顺口溜follow my heart;一个是北邮校友,打工皇帝日薪50万,小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差异化品牌真的是很关键)。老杜讲的都是很基础的东西,我大言不惭来一个,就那些东西,我脱稿都能讲,那为啥老杜还要做这些事情呢?本来这是我的一个问题,只不过没有机会问出来。
  老杜回答问题的时候提到一个观点,说自己从来不回答假设性问题,这样的问题没有意义,仔细一想,确实有道理。

提问的技巧
  说来大学4年,各种讲座无数,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比较好的问题呢?首先不能太傻,用膝盖都能回答的问题还是别问了;其次不能太尖锐,我还从来没见过有挑战性问题的提出者得到满意答复的情况,除非是一上来就想找碴。真正比较好的问题往往具备声东击西,旁敲侧击,管中窥豹的艺术性。在公司销售培训的邮件上提到了对CEO的4个问题,我觉得就很经典。大意如下:
1 目标是什么?top-down or bottom-up的决策动机。
2 如果不做会有什么后果?动机分析
3 有没有替代方案/其他努力?竞争分析。
4 结果衡量的标准?决策者是谁?
  呵呵思路不错吧。

关于宝洁
  刚开始研究,不多说了,转个CD上的帖子
长期受CD之恩惠,无以为报,很高兴看到这里新开的Marketing版,因为自己对于Marketing很有兴趣,希望看到这里有热烈的讨论!
前几天宝洁公司中国区品牌副总监靖杰先生到浙大做讲座《about Markting》,听后很有收获,对于MKT有了全方位的理解,现将Notes与大家分享:)
宝洁市场部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中的为示范案例中的核心idea,现场展示效果很好,但是无法语言转述,sorry~)
lProduct initiative(与研发部门合作,推出具备全新功能的产品)
“1 pill, 24 hour, 0 pain” 胃药
“Less is more” 卫生纸(质量更好,用量更少)
lCommercial innovation(产品不变,提出新的商业推广概念)
“Stand up protection” 卫生巾
lConsumer value(找到消费者真的需求所在)
Value sweet spot Crest “Confident Smile”
lCampaign(广告大战)
大卫 奥德为——奥美广告创始人,应该看一下他的著作
lFMOT(第一真理时刻,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选择)
Navigationàeducationàinspiration 咖啡豆
lHolistic Marketing(整合营销,以一整套的概念推出一系列的产品)
“I can do it too with Kandoo” Pampers
lROI (Return of Investment,找到产品准确的定位和渠道,把钱花在最关键的地方)
老年人骨质疏松的药,不需要大面积的电视广告,需要医生、seminar
lStrategic branding(品牌战略上的选择)
例如,上市中低档产品,是应该在原有品牌中推出新产品,还是推出新品牌的产品?
PG的MKT分为两个部分:
Design——负责新创意的提出
Delivery——负责创意的实现
Protoids,宝洁人,70+的fortune 500 CEO
总结:宝洁的MKT很有价值,很fancy!


再来一个《宝洁的观点》的目录(首先这本书已经没得卖了,其次最近有看书只看目录的习惯)
导言 宝洁人的坚持与弹性
前言
第一章 指导原则
2.创造卓越产品
3.创造独特品牌
4.放眼未来
第二章 宝洁文化
5.信念
6.仪式:备忘录及会议
7.经验传承
第三章 成功经营法
8.保持核心价值
9.激励进步
第四章 立足当地,放眼全球
10.放眼全眼151
11.行动国际化
12.区域性思考
13.区域性行动
第五章 成功的品牌经理
14.双赢策略
15.适者生存
16.事业开拓
第六章 市场致胜之道
17.赋予产品品牌生命
18.前进市场
19.效率化电视广告
20.效益化平面广告
后记---宝洁之后的生活


最后一篇好文 宝洁叛将的历史

行,六一已经过了,小朋友们又该上班喽!

阅读全文...

2007-05-27

中国移动资费风波专题解析

  这两日中国移动被骂得很惨,主要矛头直指资费过高,中间更是搀和到了我们学校专家和央视。令我深刻认识到了“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多么的具有前瞻性和重要性(绝非反讽,发自肺腑的)。同时由于工作关系,我也要具备分析这样一起网络事件的能力,在此特别推出一档专题,也算是最近无聊的生活的一点见证。

先来看事件起因:
2月12日 世行报告称中国高速公路收费高于发达国家 新浪新闻 61条评论
3月8日 人大代表建议取消手机漫游费 新浪新闻 78条 评论
5月8日 北邮教授驳世行报告:中国上网不贵 免费不可能 3557条评论
5月17日 世界电信日
5月18日 手机漫游费暴利达数百倍 地下外地卡受到青睐(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漫游费数百倍暴利内幕”)新浪评论 1 条 腾讯评论 2896条
5月21日 专家称中国网费严重偏高批评政府袒护国企 新浪评论75条 搜狐评论571条
5月22日 北京移动全球通明起全面单向收费不加任何套餐 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自此,各个网站、报纸、电视、博客、论坛开始了风风火火的大讨论。


我觉得发表评论的条数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以下是新浪新闻的一周排行:
·审计长李金华称中国存在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现象 (4510)
·媒体称国民党党章修正草案首次删除统一字眼 (2647)
·对话深圳宝安区公路局长:办公楼不算豪华(图) (2166)
·药监局原司长受贿获刑 法院发还百万个人财产 (2122)
·河南周口警察杀人案受害人家属上诉要求加刑 (1734)
·国务院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1585)
·海南反腐斗士孟克非独子遭绑架撕票 (1495)
·公民质疑二代身份证设计失误 将浪费数亿复印钱 (1407)
·江西处罚两名来华进行非法测绘的日本人 (1359)
·商务部:必要时动用国家储备肉平抑肉价 (1344)

  可以看到,超过2000条评论的新闻在新浪已经算比较有影响力了,而5月18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后应该影响会更大,前两天4套也播出了相关的节目揭露中国移动服务上的一些问题,身处北邮这个通信行业的近水楼台,校内论坛上的讨论也颇有特色。几点感受:

1 社会太需要和谐了。

  从中国网民关注的热点来说,现阶段还是国计民生中的“民生”更为重要(国计无非仇日复台)古人给皇帝立了一个标准:不患寡而患不均;邓老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后面这句一般没人提)实际上这里面是有冲突的,好比两兄弟继承老爸的遗产,老大老二七三分成,最后老大比老二的收益多十倍,是不是说老大就一定比老二强很多呢?移动联通就是很好的例子。资本积累初期埋下的隐患和原罪最好能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磨平而不是火山爆发,中国经济历经十几年高速增长,如今多少有些走样,从楼市和股市就能颇见端倪。没有先富起来的老百姓发现不但没有被带动富裕的可能,如今的生活却越来越艰难。
  中国GDP每年10%,工资却是原地踏步,很多人到头来发现自己辛苦一辈子,只是把原来吃肉的钱省下来去打手机(确实见过人力车夫拿着高档手机),按马斯洛需求层次来看,是放弃生理需求和安全保障,追求情感交流、社会认同(自我实现就算了),这决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能接受的逻辑。而华尔街日报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中国系列报道则将这个发展中社会的严重失衡表现得更加真实,还递到了全世界的手中。美国有着庞大的高素质中产阶级稳定社会,中国新兴的中产却背负着无比沉重的负担,自己本身就很可能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如何能把“和谐”这个概念真正执行,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最严重考验,按照目标导向(MBO)来说,GDP尚有数字作为政绩标准,一朝天子一朝臣;和谐社会却不能仅仅按信访办的统计数字来衡量吧?

2 营销都是马后炮。

  在公司看竞争对手应对策略的时候,发现无论是产品哪一方面的劣势都有一套“说法”来应对竞争对手定下的标准。至于公司的战略战术,往往是拍脑瓜做了之后效果很好,然后被终结出来成为理论,继而被广大的营销工作着所推崇,然后按照一个逻辑定下一个框架,这就形成了一门学科。其实我觉得营销本来就不应当算一门科学,只能是企业里面的一个职位(就好比CEO,没有哪个大学开设CEO教程吧),很多国外大学的案例教学也是出于对于实践的弥补,因为教科书除了讲些算命先生四海皆准的道理就只能胡扯了,而真正比较深刻的东西往往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高科技技术。
  举个例子,跳高运动员和他的教练并不需要地球引力来提高成绩,尽管这是真理。还有什么世界是平的、蓝海战略、长尾定律实际上就是标准马后炮。至于当今中国的网络,只能说太需要刺激的元素来麻痹网民的无知和空虚,他们总会找到挑起人类神经的信息(qq新闻编辑绝对比社科院的老头子更懂中国人),制造出繁荣的网络泡沫。为什么是泡沫?有需要(wants)没购买力,当然就没有需求(needs)。混杂其中的还有一堆如博客这样的新兴实体,但除了有限的几个有责任、有水平、有恒心的博主,其它的博客只能限于跳梁小丑和个人记事本。

3 中国通信资费肯定会降,但不会一蹴而就。

  为什么有人大代表提出提议后隔了这么久才会开始炒呢?我的观点是其实老百姓还是更关注于衣食住行的,但眼看着房地产后台过硬,即便任时之争这么久、各个媒体层面猛烈炮轰还是拌不倒,房价照涨不误。人做一件事情是会失去耐心的,突然发现网费电话费也这么高,说了两句还很听话,一个劲儿地承诺这承诺那,欺软怕硬的阿Q心理便来了。骂破了头房价也死不降价,太费劲了;骂骂这个中国移动貌似很好使,还有好多专家撑腰,那为啥不干这个投资回报率更高的事儿呢?反正不是咱老百姓实惠啊。再加上移动和政府颇有隔阂,信产部国资委哪个来当爹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可以说一点靠的地方都没有,毫无悬念地打不过4亿消费者,不骂你妈谁啊?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虽然媒体层面看起来大势尽失,移动却根本不着急,降价的方案几年前就提交过信产部,只不过当时为了扶持联通没有批,时至今日信产部对移动的价格也有着严格规定——道理很简单,移动和联通一个价了谁会用联通呢?别忘了联通可是后来生生分出来的。移动倒有儒家真传,闷声发大财,降价了,市场上来了,利润不但不减,还给未来的3G储备了大批潜在客户,何乐而不为。倒是苦了联通网通电信,移动年利润是联通的十多倍,打价格战意味着找死,不降价意味着等死。而网通电信本来就摇摇欲坠,手机一降价,小灵通这种廉价货将会迎来产品生命周期更快的衰竭。
  至于中国的通信资费,肯定会随着竞争加剧缓慢下降,而提供给每一个用户的服务将会显著提高。道理同样很简单,任何一个不健忘的中国老百姓都能够想象到十几年前装电话跑后门跑到黑的场景,再看看现在,如果说政府真正给人民带来实惠的变革换来的却是民众柿子挑软的捡这样的回报,那老百姓还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政府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要知道,中国的垄断行业可不只有通信业。电力、石油、粮食都在旁边看着呢,放了血还被人骂污染环境的事谁也不会步后尘的。
  一出乱七八糟的闹剧何时才能收场?不在其位则不某其事,只能为联通品牌营销副总李钢漠漠叹息了。
PS:增加几条李刚总还在广移几年前的语录:
  现在我们的行业,由于我们的利润高,利润的空间相当大,所有的人看着都眼红。人家都在下岗,经营不下去,都想往你这边挤,这时你应该怎么办?你应该迅速把你的利润降到适当的水平,这样做惟一的办法,就是降低资费。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就是把阻碍进入的壁垒建起来,别人如果进来的话,根本没什么好吃的东西可咬,就像吃鸡翅一样,弃之可惜,但是咬起来又没有味道。从国家宏观经济上来说,不要靠电信业去赚钱。移动通信包括整个电信业只是一种服务业,服务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好的信息,来推动工业化跟其他行业的发展。任何一个企业,假如它的电信资费便宜了以后,信息流就会更加通畅。用户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信息的流动更加便宜,更加多,更加快,是不是会带动企业的发展?是不是会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站在更高的角度考虑问题应该这样想,而不是一直都在想着那么高的利润。信息产业部主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对移动通信的资费结构进行调整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也符合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资费降低,用户受益,我把用户全部发展起来,带动工业化,这就是可持续的一种发展。并不是创造的利润越大才是越好,那样你可能牺牲了后面的发展。人人都知道资费必降,为什么政府的部门不肯捅破这层窗户纸?我想可能是两个方面,一个,它不想让上市电信公司的股 94 票掉得太大;第二个是,计划在过去是一种很大的权力,而我们仍然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中,必须承认,市场开放有一个过程。电信资费真的放开,移动通信企业是不会亏损的,但是它们的利润空间就会下降,回到正常值。比方说我们中国移动2004年的净利润是420亿,广东就占了30%,我觉得一放开,这个利润可能会下降,事实上就应该这样。从国家的宏观角度来看你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因为你属于服务业,服务业特别像我们这种信息服务业,是应该推动国家的发展的,而不是用来赚取暴利。所以在开全国人大会的时候,其他代表说移动行业是暴利,我都不跟他们争论。因为他们讲的就是很对,你这样的暴利怎么能行,你这种暴利实际上从某个角度来讲是政府保护出来的,牌照不发,资费不降。

阅读全文...

2007-05-18

关于信息社会有品味生活的一点学术分析

  有时间没更新博客了,一直都比较忙,除了完成了论文的目录之外(五天闭关的成果……)就是多看了些博客文章了,一直都没有在文章中涉及严肃话题,此番阅读较多,歪想较多,进行下列学术探讨。

首先说说博客

Blogger的历史
  Blogger 是由旧金山一家名为 Pyra Labs 的小公司于 1999 年 8 月创办的。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2月15日晚上7:41,所有媒体包括当事者都还未正式发布任何新闻,硅谷最著名的IT专栏作家,也是最著名的IT博客之一Dan Gillmor,在他的个人博客网站率先发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全球最大搜索引擎公司Google购并了全球最大的博客托管服务网站Blogger.com的母公司Pyra实验室,题目为:博客步入辉煌时代。此时,距博客中国在中国率先“吃螃蟹”仅仅过去了半年的时间,而时下如日中天的新浪博客则是在2年6个月后才成为国内首家正式推出Blog频道的门户网站。

  blogspot真正意义其实是作为blogger的托管服务,一家的东西当然用起来更方便,但也导致了中国GFW的无限封杀,直到06年8月才正式解封,然后到如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历经5次封禁和5此解封(参阅月光博客),但做为世界老牌劲旅,Blogger 与其竞争对手的显著优势在于有强大的模版编辑功能,模版完全支持HTML编辑,你可以把Blogger打造成一个专业的站点,对于HTML及CSS的高手Blogger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如今简易的操作更是让每一个菜鸟都能轻易上手,另外加上rss订阅博客能够穿透GFW,使得blogger中国的队伍越发壮大,而google大家族中其他强势产品的综合优势(google picasaweb——1G免费空间的网络相册、google anayltics——超级专业网站分析工具等等,google reader——第一在线订阅工具,这一切,仅需一个gmail帐号),使得每一个blogger都可以说:google的感觉,真好!大而全的产品线、强势互补的优质服务,使得新浪百度msn space之流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无法超越。如同宝马之于汽车,小黑之于笔记本,诺基亚之于手机的感觉,追求点击和访问数,去新浪搜狐;把博客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去blogger。那么,什么是博客的真正内涵呢?(广告终于结束了……)

  我的观点:写自己的博客对个人来说是记录自我的永久笔记本、人际交流的高速公路、个人品牌的窗口;看别人的博客则可以提高个人能力和修养、巩固社交人脉、扩大发展机会。

  这只是我想到的一些点,道理相信大家都明白,不再赘述,只是更想在这里表达我的一种意愿:希望大家真正思考博客的内在意义。老徐的博客访问量据称年底破亿、仅靠博客广告就能维系升级,难道这真是我等普通草根百姓所追求的东西么?如果大家并不把那些垃圾点击当回事,而愿意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回首自己当年的历程;愿意和久不相逢的老同学建立一座平凡的桥梁;愿意在初识新朋友时告诉他自己的博客和相册地址,这是多么令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感到愉快的事情啊。

  中国互联网发展到现在也有十多年的历史,网络真的满足了人们交流的需求么?过去人们在固定的地方保持着相对狭小的交流范围;如今人们通过网络这样方便的工具使得交流变得更加有效。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网络的出现并没有降低人们沟通的标准,人们手机上的通信簿从来不会超过200人(特殊行业除外),常联系的人就更少。人类的交际能力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摩尔定律的速度,网络促使着人类社会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精英和草根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明显,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增强一定伴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个不可遏制的变革,守旧保守的思想将会被历史大浪淘汰,积极应变创新者才会扼住时代的脉搏。我们所需要的仅仅是给自己一点写作的压力,勇敢地迎接挑战,和时代一起成长。

再看看阅读的问题
  其实阅读包括很多方面,理性方面的无外信息、分析、总结;感性方面的无外小说、散文,渠道就更多了,现在常见的有报纸杂志、门户网站、论坛、专业网站、博客、电子书籍等。我基本什么数都还看点,但时间长了,就会有一些基础的疑问:我为什么要阅读?世行行长的女友和我有什么关系?杰克韦尔奇的管理理念和我有关么?2000年的皇帝我为什么要知道?我为什么要看一个白痴在山上发自肺腑的感受?基于自我出发时,很多事情就会变得很功利,那我在这里就功利到底一把。

  我的观点:提高个人修养、锻炼思维能力、感受变革潮流、掌握时代规则
个人修养:通过看小说,特别是历史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比呆板的教科书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并有激发创新思维的更大可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锻炼思维能力:人在江湖漂,怎么能没有两把刷子?首当其冲的,反应一定要快,思维迟钝是最没有潜力的表现,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则需要建立在长期锻炼用脑的基础之上,辩证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
感受时代潮流:发展地看问题。有了足够的理论而避免被认为是事后诸葛亮的最好办法是在下一波浪潮中拔得头筹。
掌握时代规则:世界是扁平的?世界是摆平的!

  我现在的阅读习惯就是用邮箱订阅了麦肯锡管理季丛、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FT中文、世界经理人来保证日常的信息获取(辅以google news看下当前热点),基本摒弃了所有的门户新闻(除了性暗示就是娱乐八卦再有就是用脚都能想明白的时评和被曲解的了的新闻),广泛阅读google reader 背景各异不同思维牛人的博客(牛棚中的模范黄牛——新华信老大赵民),如果值得再看一遍就标注出来,如果对工作有帮助就记点笔记,顺便看看老同学老朋友都有啥新情况,如果有谁推荐有好书分享则马上豆瓣一下看是否感兴趣,列入待读书的名单,网上下载不到则买之,作为以后空闲时候的精神粮食。

  信息时代的知识革命,意味着人们需要在庞杂的信息大漠中找到自己那一块绿洲,但是我们需要基于那种标准来选择呢?如果不想如我这般功利,那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能让人崩溃掉,无论对哪一类书籍感兴趣,连续十部该类经典书籍的阅读都能让人充分理解无聊和空虚的意义。不过这时候看看哲学倒挺管用……所以还是功利一点好吧,在这个获取信息的成本如此之低的时代。

  有人说盖茨和乔布斯正好是理性&感性领导的典范,而人的左右大脑也充分在争夺话语权。我目前是理性思维占上风……暂不接受感性问题讨论……

阅读全文...

2007-05-08

五一出游小记

今年的五一过得格外充实,首先西安游改为桂林游,然后火车票落实遇到难题,几经辗转确立了北京-武昌,武昌-桂林的转车路线,然后回家修养一天后返京,七天之内,四乘火车,足迹遍布祖国的大好河山。

桂林风光

  三天的桂林游,颇为无聊。风光虽美,烦心事更多。热情的导游把每一站景点的时间安排得恰到好处,讲解得如教科书般乏味而没有生气。这也难怪,滚滚人潮涌到景点只顾拍照确没有闲暇思考下旅游的涵义,回到旅店总会意境阑珊。其实科技的发展已经能使我们从视觉和听觉上满足旅游的一切要素,所有导游能讲到的东西和拍照能带回家的东西都可以从网上获得,即使是个人和自然的亲密接触也只需要稍微PS一番,那旅游的本质又在哪里呢?发掘前人之所未见,感受平日里之所未觉,体验惊奇和刺激的乐趣,激发跳出框框的思维。杂志上的图片美丽而诱人,但却更多地属于摄影师的快乐;他人的人文游记感人而深刻,只是另外一个世界掀起的波澜。旅是苦,游是乐,每个人只有把旅游当作一种生活态度,真心追求自己想追求的,才会感到旅游的魅力。还是那句老话,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

旅途收获

  摄影技术有了长足的提高。五一前特别花了头一个月工资外加好多大洋,沉思一天决定入手d40并以飞快的速度成交。以前拍照一直用自动档,虽然不会出烂片,也不会有特别出彩的表现。如今上了单反,改用手动,还不是很熟练。一路上边看技术文章边拍照实践,提高很快,桂林一游,出片千余,成功率仅有30%,但现在操作起来俨然很是熟练。当初火车不也比汽车跑得慢么,相信假以时日,摄影技术必能更上一层楼。

  另外上了单反,却不想烧头,摄影本身是表达生活的一种方式,为了摄影而摄影应该是专业人士做的事情而不是我等业余玩家应该操心的地方,我仅仅只希望当有机在手的时候不会因为技术的硬伤而后悔没有记录下美丽的真实的令人感触的生活。

  有句古话叫桂林山水甲天下(说这话的人见相册中一个雕塑),也有首打油诗说旅游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景点就拍照回来一问啥都不知道。事实上现在跟团游的价格已经很低了,很多旅行社的导游都没有工资而是靠景点购物返点赚钱,旅客们“表现”得好则十分热情,吃饭都有肉;“表现”不好则恶语相向,吃饭不见荤。大家都不容易啊!

  回程的时候坐的是加班的旅客专列车,走到一半便拿下了车身上的牌照,成了名副其实的“黑车”,遇到货运火车都要让人家先走,相当没地位。最后途经武昌南站停车了居然不让出站,到了汉口站生是在站外徘徊了半个小时,最后连火车票都没见到,而是每人一张小牌牌,个中猫腻,可想而知,不再细表。不过旅客倒是十分辛苦,其中有几个被糊里糊涂收了小牌牌的点背旅客更为凄凉,出站的时候又是一片红海……

  旅途之中,偶遇Loli小朋友,相当可爱,拍的照片百余,上传至网络相册,欢迎大家点评娃哈哈。


也看旅游、火车票和黄金周

  此番五一订票过程实属不宜,本来准备直接购买北京-桂林的车票,然而在卖票点排队等了1个小时候发现五月一号的火车票早已被黄牛们秒掉,随后心知正规渠道购票无望,迅速转变方法,寻找二手票源,在此为kooxoo做个广告(就是标题下面的搜索工具),搜起火车票来相当便利。话说我在公司就一个劲地刷页面看有没有新的转让信息,后来发现这趟车票实在太难买到,一条信息登出来5分钟后便被浏览47次,打电话过去已经被下家买走(看来大家都会玩高科技啊)。情急无奈之下谋求中转方案,发现从北京到武昌的车票倒是有很多,毕竟是大城市啊,打了几个电话后迅速找到黄牛大哥,加价50搞定,其间还有人出价100,真是不了解行情啊。提前一天买到车票总会令人很慌,但有几点心得颇值得玩味。

1 黄牛真专业。黄牛大哥衣着朴实得体,业务繁忙(同时两个手机在响,正在接小灵通),掏票的姿势很专业,一掏一大把,这叫有实力。老顾客提供送票服务,周到体贴。每张高价票搭配两张报销用订票单,考虑相当全面。长期不定点游击,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并以诚信为本,颇得顾客好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要不是当时时间太紧,黄牛大哥没准能抖出个《黄牛给我上了一堂MBA课》。

2 黄金周真扯淡。本来春运作为当代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活动已让广大的老百姓深受其苦,黄金周政策则让老百姓们爽到极点。政府没有能力落实带薪休假,便想出了这么个强迫消费拉动内需的办法,硬生生造出资源的稀缺和供求的不平衡,真不愧为营销的最高境界。畸形的休假带来了表面的经济繁荣,却给管理、交通、旅游景点带来了巨大压力,伴随而来的是旅游者出游体验的快乐程度大幅度下降和对景区的无节制地破坏。旅游者无论怎么花钱总觉得上当受骗,把以后的出游念头都打消了;景区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配置不均衡,高峰时不够用,平时则闲置浪费,一年下来未必能多赚;只有主管的官员兴高采烈地上报数字的增加,等着加官进爵。推荐一篇好文国际社会公共假期的规律,我就纳闷了,政府不想着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普通百姓带薪休假这样基本的权益,却总想着用短暂的繁荣与浮华来称颂自己的功绩?

3 市场规律下的监管很重要。黄金周的供求不平衡带来了权力疯狂的寻租,从永不消逝的票贩子到欺客没商量的旅行社,从铁道上无牌无照的加班旅游列车到对景区的疯狂破坏(我就不相信一天接待11万人的故宫能如几百年前一样坚挺),没有监管和引导,自由市场上的资本会冒着砍头的风险追寻无尽的利润,而当裁判员总想着在球场上进两个球的时候,比赛估计也快看不下去了。

玩乐告一段落,现在要抓紧时间搞定毕设,现在本人闭关五天,争取搞定论文,以报学校导师和公司老大!

阅读全文...